中医将肥胖分为脾虚湿盛型、肝郁气滞型、痰浊血瘀型。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胃功能虚弱,则无法正常运化体内的水湿,导致湿邪内生。湿邪困阻于体内,使体重增加。此外,湿邪容易下注,所以会出现腹部肥满、便溏等症状。而肝郁气滞则会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影响到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引发肥胖。脾虚湿盛型肥胖者可能伴随食欲不振、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肝郁气滞型肥胖者可能出现情绪烦躁、乳房胀痛等不适症状。
针对不同类型的肥胖,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因脂肪堆积而受到影响。还可以通过空腹血糖检测以及糖耐量试验来排除是否存在糖尿病或其他与肥胖相关的代谢异常情况。对于脾虚湿盛型肥胖,可选用健脾利湿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如参苓白术散。而对于肝郁气滞型肥胖,则需应用疏肝解郁的药物改善,例如柴胡疏肝散。上述提及的所有药物均需要遵医嘱使用。
饮食调整是管理肥胖的重要手段,建议均衡摄入各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适量运动也有助于消耗热量,预防进一步增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5月18日~20日,2012国际肥胖与代谢病外科论坛在广州举行,与会代表针对手术治疗肥胖和糖尿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