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肥胖分为脾虚湿盛型、肝郁气滞型、痰浊血瘀型。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胃功能虚弱,则无法正常运化体内的水湿,导致湿邪内生。湿邪困阻于体内,使体重增加。此外,湿邪容易下注,所以会出现腹部肥满、便溏等症状。而肝郁气滞则会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影响到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引发肥胖。脾虚湿盛型肥胖者可能伴随食欲不振、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肝郁气滞型肥胖者可能出现情绪烦躁、乳房胀痛等不适症状。
针对不同类型的肥胖,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还可以通过空腹血糖检测、胰岛素水平测定等方式来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风险。对于脾虚湿盛型肥胖,可选用健脾利湿的中药方剂如参苓白术散进行调理。对于肝郁气滞型肥胖,可考虑使用柴胡疏肝散等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方剂进行治疗。
建议采取均衡饮食与适量运动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体重,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肥胖症状。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作为一个糖尿病患者或者患者家人,至少会有一个概念,那就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是控制血糖,只要将血糖、血压、血脂长期稳定控制在比较好的状态下,就可以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延缓并发症出现,提高生活质量。而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血糖控制工作?为此,39健康网编辑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李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