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患者出现脑梗死的情况,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如果为急性起病,并且符合相关症状,则可以考虑是由于脑梗死导致。
一、病史
1.发病诱因: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在发生脑梗死后会出现一些诱发因素,比如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原有疾病的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脑梗死情况的发生。
2.发病时间:当患者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者语言功能障碍时,应及时就诊,通过做头颅CT或核磁共振明确是否为急性脑梗死发作,因为脑梗死通常会在3-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临床表现及体征
1.定位体征:脑梗死通常是局限性病变,因此一般不会出现躯体感觉缺失的症状和体征,但是可能会出现瘫痪、失语等症状。
2.其他方面: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视野缺损以及视力下降等情况,此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头部影像学检查来确诊。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血糖、心电图、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等检查,目的是为了排除继发性原因所引起的上述症状,同时还可以对症给予抗感染、降血脂、稳定斑块等方面的药物治疗。
2.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颈部血管彩超、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其中头颅CT检查速度较快,而且准确率较高,而颈部血管彩超主要用来筛查是否有颈动脉狭窄、闭塞等问题的存在。
针对脑梗死的患者,一旦确诊之后要及时遵医嘱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采取手术介入治疗的方法,如去骨瓣开颅减压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等。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