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消息
中国肥胖人口增速超过西方
有统计显示:目前中国肥胖者已远远超过9000万名,超重者高达2亿名。专家预测,未来十年中国肥胖人群将会超过2亿。一篇评论说,中国的肥胖问题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加,有近15%的人口体重超标,儿童肥胖在15年里增加了28倍。专家们认为,肉类饮食的增多、汽车使用的增加以及体育锻炼的缺乏,这些更富足的生活方式是造成中国人肥胖的罪魁祸首。随着中国的13亿人口体重的增加,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将会越来越多。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武阳丰教授在一篇论文里写道:“中国曾是拥有最瘦人口的国家之一,如今它正迅速地赶上西方国家。令人不安的是,这一切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
2002年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显示,14.7%的中国人体重超标,2.6%的中国人属于肥胖。这与美国和英国比起来还有相当距离,这两国的体重超标比例分别占到总人口的近2/3和一半。最令人吃惊的是中国追赶西方的速度。1985~2000年,在年龄为8~18岁的中国儿童及青少年中,体重超标和肥胖人数增加了28倍。现在全球近1/5的体重超标者或肥胖者是中国人。巴尼特教授说:“人们称之为西化,其实是城市化。”城市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香港儿童肥胖率居东亚第一
香港学童肥胖问题愈趋严重,儿童肥胖比率已达18.4%,成为东亚区之冠,预计不久将来更会“超英赶美”,两年后比率将逾两成。——香港浸会大学体育系副教授刘永松
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浸会大学体育系副教授刘永松指出,根据前不久韩国举行的“第四届亚太区肥胖学术会议”资料,中国香港肥胖学童比率达18.4%,较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内地乡村高,撇除生活文化偏向西方的澳洲,香港已成为亚太儿童肥胖问题最严重地区,估计不出两年,比率更突破两成,直迫英、美等胖童比例最高的国家。
体育系又检讨香港过去20年处理胖童问题方针,发现长期忽视胖童问题,初期只尝试透过医疗及营养学层面解决,但不成功,99年引入运动科学,让胖童养成持续运动习惯,才稍有起色,但仍未能阻止问题恶化。刘永松建议特区政府参考新加坡及韩国等成功例子制订《体育法》,规定中小学每周须为学生提供一定堂数的体育课,并透过教育老师及家长以身作则,协助儿童养成常运动的习惯。
上海肥胖男人多为“苹果型”
在四个上海人中平均就有一个不是超重,就是肥胖。其中,有一半超重或肥胖属于不良性肥胖,可能引发“三高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甚至诱发中风,需尽快减肥。记者日前从在沪举行的“东方人肥胖特点”论坛上获悉,和西方人多见“生梨型”的全身性肥胖者相比,以大肚子为特征的“苹果型”东方男性,其危险性更大,更易引发各种疾病。专家呼吁,减肥需从减肚子、缩腰身开始。
据统计,在1982年,平均每100位上海人中,有10人超重或肥胖;到2006年,平均每100位上海人中,就有26人超重或肥胖。由于肥胖引起的代谢综合征也明显增加,如糖尿病就增加了5至7倍。
目前,在东方人中,男性的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的腰围大于85厘米,就属“苹果型”肥胖。据统计,中国人超重或肥胖的比例大约在26%至34%之间,其中60%的超重或肥胖伴有腹内脂肪增多。
北京中小学生肥胖率持续上升
北京市教委日前公布2005年北京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100个北京市中小学生中,有25个学生超重或者肥胖,这个比例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据了解,这项5年一检的工作是全国全民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一部分。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该市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体能素质持续20年下降。
少年儿童体质到了危险边缘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 毛振明一直从事少年儿童体质调研的工作,他认为,比“小胖墩”增多更为严峻的是少年儿童的体质问题,“甚至可以说到了危险的边缘”。
“通过大量调研,我把大部分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总结为4个字:软、硬、笨、晕。”毛振明说,“具体就是肌肉软、韧带硬、动作笨和前庭耳蜗神经晕。就拿最后一项来说,现在的体育课上,很少有老师教授关于倒立的课程,孩子的前庭耳蜗神经根本得不到锻炼和开发,长大后,直接的后果就是晕车、晕船、晕飞机。”
政策链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意见》提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意见》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
《意见》指出,要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意见》还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
趣味链接
英国“终生免肥”牛奶问世
英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已经研制出一种可以从婴儿时期就防止肥胖症的配方牛奶。据说人如果在小时候喝了这种牛奶,一辈子都不会得肥胖症。这种牛奶能够使人一辈子不发胖的秘密在于里面含有一种荷尔蒙——瘦素。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被认为是一种饱食信号,可以通过刺激饱食中枢而降低进食量,同时还可以增强能量代谢,维持体脂的平衡。尽管理论上瘦素有减肥的作用,但直到目前为止,在成人身上应用瘦素减肥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终生免肥”牛奶刚问世,立刻引来了极大的争议。
巴西胖子拍X光片到赛马场
里约热内卢的胖人们最近看病遇到了麻烦:由于体形原因,他们只能到当地的赛马俱乐部和马儿分享医疗器械进行身体检查。里约热内卢公共健康部门的发言人表示:“在里约热内卢,只有赛马俱乐部的器械才能够为超重的人们提供医疗检查,医院里标准尺寸的仪器没有能力为设计限度外的病人们服务。”
超重者公民权利和自尊维护组织的领导利马?达?达席尔瓦认为,医院的做法是对病人的侮辱,践踏人权。他呼吁立法机构及时出台相应法规来强制医院购置满足全部病人需要的设备,如更大的X射线摄影器、轮椅、担架等。
英国科学家发现肥胖基因
英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人们的遗传基因与肥胖之间的确存在联系,这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注定”要胖起来,而其他人却一直保持身材苗条。研究人员对人体内一种名为FTO(即英语“胖子”的缩写)的基因的变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如果人体内携带一个这种FTO变异基因,那么这个人比其他人肥胖的几率就提高了30%。
美国科学家认为笑可减肥
美国科学家称,每天笑一笑,每年可燃烧掉两公斤以上的脂肪,因为笑可以使心脏跳动加快,让身体各个部分的肌肉充分活动。专家认为,可以把笑变成对付肥胖症的最佳手段之一。
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人员找了90名志愿者,把他们分别关入一个房间内,并在录音机里放喜剧片断,观察他们在笑时消耗掉多少热量。在另一项测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们不许说话或走动,只能坐在沙发上,紧盯电视屏幕。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在笑时消耗的能量比在日常休息时消耗的能量多10%到20%。
英国调整设施处理胖人后事
肥胖人口增多让社会服务机构也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英国刚刚宣布要对火葬场焚化炉进行加大加宽的改造。一些国家不得不让老救护车“下岗”,换上更大、更宽的救护车,遇到超级肥胖病人时甚至不得不动用起重机。
健康提示
如何评估自己的体重指数
身高体重指数(又称身体质量指数,英文为BodyMassIndex,简称BMI)是根据体重和身高衡量人的体重高低的数值。其计算公式为: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正常人体适宜的BMI范围应在18.5至25之间,BMI在25至29.9间为超重,大于30则是肥胖。随着科技进步,BMI值的角色逐渐从医学研究用途变为大众参考指标。
许多国家会统计儿童的身高体重指数,但是儿童过重和过轻的指标不是固定值,因为不同地区的儿童有不同的成长速度。一般来说,先统计出平均BMI值及其标准差值,将其常态分布的最高5%及最低5%作为过重及过轻指标。
肥胖对女性健康的危害
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如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脑血管意外,病因往往是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对女性而言,还有一些常见的妇科疾病也与肥胖关系密切。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或闭经、多毛、痤疮及雄激素水平增高,此病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病率很高;又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以及乳腺肿瘤等,也与肥胖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此可见,肥胖已不只是影响美观的问题,它还给女性的生理甚至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肥胖对男性健康的危害
国内外最新研究表明,肥胖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是其他人的2倍多,男性远离肥胖有可能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因此,改变饮食结构和采取其他公共卫生措施预防肥胖症的发生,也能对前列腺癌起到预防作用。此外,男性肥胖者患牙周病的风险约比常人高出一半。牙周病对健康的影响,并不只是口腔,美国一项研究还表明,牙周病病人更易患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还有,肥胖通常是心脏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这在瑞典哥德堡Sahlgrenska大学一项对7402名健康人历时28年的随访研究中得到证实,研究认为,中年男性肥胖可使其卒中发病危险增加1倍。
(实习编辑:梁雅琳)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